第(2/3)页 除了赞叹,唯有敬畏。 ………… 城外军营。 狄青一身戎装,举目眺望不远处的雄城,面无表情。脸上的面具更是给这位大军笼罩上一层别样的魅力,让麾下将士敬畏。 木骨都束,最后一块硬骨头。 攻打王城似乎是一个死结,国战规则决定了双方不死不休,除了像摩洛哥之战的火攻之术,双方不耗干最后一滴血,无法干休。 此等心态,无论是对守城一方,还是对攻城一方而言,都是巨大的隐患。一个不好就可能损失惨重,得不偿失。 索马里一战,狄青试图破解这一难题。 狄青的战术说起来不值一提,也非常简单,就是“围城”。所谓围城,就是围而不攻,将敌人困在城内,时间一长,敌军不攻自破。 《孙子兵法》有云:“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战之,敌则能分之,少则能守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” 意思就是说,想要围住一支敌军,需十倍于敌军兵力。 此等说法并非绝对,长平之战是一次例外。杀神白起借地利之便,以同等兵力困住了赵军,创造了一次战争史上的奇迹。 眼下木骨都束城内驻扎着八万禁军,五万领地大军以及十万战斗职业玩家。仅以军队数量论,联军数量甚至超过大夏军队。 大夏军虽号称二十万,但是真正布防在木骨都束的不过十五万之数。 除了留下两万大军镇守友谊城,以防被别有用心之人抄了老巢,狄青还安排了足足一万人的部队负责沿途督运粮草。 新占领的城池,总会有这样、那样的骚乱与袭击,倘若没有大军压阵,运粮队伍分分钟就可能暴动。 为了节省人力,负责运粮的都是就地征召的劳役,怨气大的很呢。 好在普通百姓在正规军面前,是不敢生出什么心思来的。狄青早有言在先,一旦发生骚乱,定斩不赦,甚至还要连坐。 来自同一村的劳役,但凡有一人参与暴乱,则全村屠之。 运粮路线就是大军的生命线,狄青必须施以铁血手段,才能压服暴民。 大军抵达木骨都束之后,狄青又安排了一支万人精骑,绕过木骨都束,继续南下,扫荡索马里剩余的城池。 再加上沿途看守战俘的部队,真正能投入木骨都束大战的,也就十五万人,其中还包括阿尔瓦罗统领的大西洋舰队第四编队。 至于第五编队,则肩负着跟友谊城守军同样的重任,驻扎在勇者港附近海域,拱卫友谊城这座核心枢纽。 友谊城是连接王朝跟索马里的纽带,又远离木骨都束,兼且周围形势复杂,狄青不得不慎重,以防有人铤而走险。 倘若有人偷袭了友谊城,那对大夏远征军而言,绝对是一个噩耗。 ………… 好在《孙子兵法》上讲的并非简单的部队数量,而是要换算成兵力对比。 考虑将领、装备、士气以及战术素养等因素,粗略估算,十五万大夏军队的“兵力”是索马里联军的四倍上下。 显然,这还远远达不到“十而围之”的战术条件。 好在这是国战,大夏军队有着一个天然优势,那便是索马里联军此时已无路可退,即便突围而出,也是死路一条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