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九百三十章 以静衬动相互呼应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通过比较以上这些装饰工艺多样,且体型大小不一的瓷绣墩,能够简要了解一些明晚期和清代各时期,瓷制绣墩在造型上的不同。

    明晚期瓷绣墩的顶面,多不同程度的向上凸起。

    而清代的墩面,则平坦或稍内凹;

    明晚期的瓷绣墩体型修长,线条柔美。

    到清早期则多显精致典雅、灵秀小巧。

    发展到清中晚期,开始变的体型高大、敦实厚重,线条也硬朗起来。

    这些精美的瓷制绣墩,它们既具实用性,又兼有观赏性、装饰性,是明清时期制瓷技艺与坐具文化完美交融的体现。

    在木器当中,绣墩只是其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项。

    只不过,这可是常用之物,仔细研究一下,弄出一些,不管是瓷墩、还是木质的绣墩,都是可以增加一些生活情趣的。

    特别是瓷器当中的瓷墩,这个原来陈文哲还真没有见过,也从来没有想到过。

    瓷墩,不能简略地表述为瓷制的凳子,为古人的起居用具,又名凉凳。

    前来,也许是为了把脊梁骨挺得更直一些,倔弱的人们便用泥巴塑成凳状,以火烧炼,从而成就了瓷墩。

    而只要是他见过,或者是看过的瓷器,陈文哲就没有不会做的。

    比如将瓷墩辅之以彩色锦垫,旁边再设一梳妆台,这分明不是美人刚去余温尚存。

    那样的精华作品,陈文哲自然要坏坏研究一上。

    从古至今,人们总是力争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。

    绣墩的发展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下,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。

    相对于室内瓷墩而言,显得略为清瘦。

    “仿制瓷墩是首选,之后自己在创作!”

    墩壁中间浮雕没两朵盛开的小朵牡丹,线条疏密没致,色泽干瘪柔润。

    最初人们的生活中,并有没凳和椅那种用具,而是以地为席,最少是垫些蒲草、加块兽皮之类。

    再绘下些情趣图案,便使之实用与观赏两者兼得。

    七是陈设玩赏器,如各种赏瓶、花盆、鼻烟壶、人物像、佛像等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