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九百三十三章 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五代时期,墩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,开始从细腰鼓形向鼓腹形过渡,至宋代已转成为基本定式。

    此外,宋以后墩的制作,也大都会受到宋代样式的影响。

    王世襄在《明式家具研究》中有详细描述。

    从宋代的坐墩上,我们看到它往往保留着两种物体的痕迹。

    即来自藤墩的圆形开光,和来自鼓墩腔钉蒙皮革的鼓钉。

    在多数的明式木质坐墩上,依然有这些痕迹,就是瓷制的坐墩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在宋辽时期的宫廷或朝堂上,墩作为高级官员的特殊待遇坐具。

    在辽的朝廷,墩得到了重要的运用。

    例如《辽史》卷116《国语解》记载:“辽《排班图》有高墩、矮墩、方墩之列。自大丞墩相至阿札割只,皆墩官也。”

    说明此时在北方辽的朝堂之上,墩分为高墩、矮墩、方墩。

    从大丞相到枢密院的高官,均被皇上赐墩坐,故称“墩官”。

    宋时墩的规格低于杌凳,宋真宗原本是准备贬丁谓的官职的,经由丁谓解释后,遂恢复其原职。

    左右不知情况,所以先是“欲设墩”,等丁谓说奉旨官复“平章事”后,这才“乃更以杌进”。

    反映了宋朝宫廷之内礼制森然,严谨有序,连“杌”“墩”的坐具都有尊卑等级之分。

    所以,杭市德寿宫遗址出土的高丽青瓷墩残件,可能与南宋宫廷文化生活存在某些联系。

    其实,在宋代已经出现了坐墩、绣墩的称呼。

    南宋范成大《桂海虞衡志·志器》中,也有相关记载。

    “铜鼓,古蛮人所用,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,相传为马伏波所遗。其制如坐墩,而空其下,满鼓皆细花纹,极工致。四角有小蟾蜍,两人舁行,以手拊之,声全似鞞鼓。”

    这说明当时的南方,流行的铜鼓外形似的坐墩。

    另据清代朱琰所著《陶说》卷6《说器下》也有记载。

    “宋学士王珪召对蕊珠殿,设紫花坐墩,命坐。”

    在宋代,一般地位尊贵者才能享受坐绣墩的待遇。

    宋代张大直在《题庆云东洞》一诗中就有提及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