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两百一十七章 老马的准备-《这个吞金兽不好养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中午。

    王晓雪也是睡醒了,主要是两个小宝贝也是已经睡醒了,叶欢欢和叶关关睁着两个大眼珠子,看着天花板。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王晓雪也会醒过来,纯粹是因为王晓雪感觉到了被窝的暖气在蹭蹭蹭的往外冒,被窝里面的暖气跑光了,那王晓雪自然也是被冻醒了。

    “关关欢欢,把被子盖好,妈妈给你们两个穿衣服起床。要是现在搞冻了,爸爸就要带你们去医院打针了。”王晓雪说道,其中的话语明显的带着威胁含义。

    加拿的一所约克大学一项有关儿童惧怕打针的研究发现,大部分孩子都有恐惧打针的经历,百分之八的左右的孩子会因为害怕打针而情绪崩溃,甚至出现呕吐和晕厥的现象。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害怕打针的孩子,远远看见穿白大褂的就要哭?

    背后的心理原因是“经典条件反射”。

    知名生理学家伊凡·巴甫洛夫把一只狗狗请到了实验室,当狗狗饥饿时,实验人员送来一盘狗粮,狗狗口水直流,与此同时,实验人员晃动摇铃,发出清脆的铃声。

    多次经历后,狗狗便养成了一听到铃声就流口水,即使没看见任何食物。

    而小孩子们打针也经历类似的心理历程——当穿着白大褂、戴口罩的护士医生,举着尖尖的针筒给宝宝们打针时,刺痛的感觉给宝宝带来了恐惧感,他们便张嘴大哭,有些宝宝甚至还会伸手拍打护士。

    所以这样子几次打针经历后,宝宝们每当看见身穿白大褂、戴口罩的护士或医生,便会产生恐惧感,继而开始嚎哭或拒绝进医院。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大多数小孩子还会都会害怕打针?

    一般来说,小孩子长大后,对四五岁前的经历基本无记忆,但大部分涉及危险的记忆除外,些少特别快乐的记忆也会被零星保留。

    那是大脑的生存机制在起作用——危险的记忆会被保存下来,帮助孩子在下一次遇到类似场景时引发恐惧情绪,帮助孩子远离。

    所以在年幼的时候,宝宝缺乏生活经历,打针的刺痛感给他们的大脑发送了危险信号,所以给宝宝们带来了深刻的记忆。

    有些宝宝对打针的恐惧会比一般宝宝更强烈,除了他们大脑的生存机制比较强大,还有就是家长日常的不良行为带来的——

    比如有些家长平时爱用打针恐吓孩子,把“打针”描绘成一个“恶魔”:“你再不听话,我让医生给你打针”。

    有些家长为了哄孩子打针,会骗孩子“打针不痛的”,“打针就像被蚊子叮”。

    有些家长因为孩子打针哭闹而采用羞辱的手段:“打一针就哭成这样,真丢脸”。

    还有些家长会在孩子打针时故意分散孩子注意力,趁孩子开心玩耍时突然被“戳”一针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些很明显都是错误的行为,所以都会加深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感。

    “你吓唬他们干什么啊。”叶新晨这个时候也是进来了,正好是听到了王晓雪说的话,也是翻了翻白眼。

    “爸爸,我不要去打针。”叶欢欢看着叶新晨也是眼巴巴的说道。

    而叶关关也是紧跟着,“我不想去打针。”

    “不去不去,妈妈逗你们的。”叶新晨安慰道,不是叶新晨不想安慰,主要是毕竟孩子怎么可能不会生病的,万一生病了,他们不想去医院那怎么办?

    所以最好平常宣传的时候就说一下医院没有那么可怕是最好的,这样子他们对去医院就没有那么抗拒了。

    比如“打针会痛的,不过不会很痛,是所有小朋友都能忍受的感觉。”

    哪怕只是告诉了孩子打针的真实感觉,不会让孩子的恐惧感消失,而是给孩子做好“心理准备”——确定的感觉,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,帮助他们调整心态。

    这好比一个人在漆黑的房间里,突然摸到一个滑溜溜的东西却不知道什么,这时的内心恐惧感,会比这个人清楚看见一条蛇的恐惧感更强烈。

    相比起有真实的“心理准备”,虚假的哄骗会加大孩子内心对“未知”的恐惧,“爸爸妈妈告诉我打针不痛的,怎么我会那么痛?”孩子们因而会更加抗拒打针。

    有时网上也会有一些视频,比如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集体接种时,聪明的老师会让最勇敢的孩子排在最前面,接着队伍中勇敢的孩子数量往往会增加。

    为什么?

    当后面的小朋友看到前面的小朋友勇敢地伸出胳膊给护士打针,打完后还冲后面的小朋友愉快地扮鬼脸,“从众效应”会让小朋友产生这样的感觉:“他打针没哭呢,应该是没怎么痛的”,“人家那么勇敢,我也应该勇敢”……
    第(1/3)页